最新国产精品视频免费看,精品亚洲福利一区二区,亚洲综合一区二区不卡,中出丰满大乳中文字幕

請用微信小程序<重慶新聞網(wǎng)分享圖制作工具>掃碼
請用微信掃一掃分享
陳仁德|追憶忠州古城
2023年9月1日 17:14 來源:中新網(wǎng)重慶

  忠縣古稱臨江,后改忠州,再改忠縣,堪稱歷史悠久。忠縣古城建于何年已不可考,但可以大致推測。

  我的看法是,至少在周末忠縣就已建城,證據(jù)就是巴蔓子刎首留城。既曰留城,當然就有城在先。秦始皇分天下為36郡,其中巴郡領11縣,忠縣(臨江縣)即其一(建縣肇始尚有爭議,此處不展開。)根據(jù)現(xiàn)代國際通行的定義,人類文明的出現(xiàn)必須滿足三個條件,即,城市的出現(xiàn),文字的產生,國家制度的建立。其中最重要的前提條件就是城市的出現(xiàn)。城最早是用于軍事防御,市是用于經(jīng)濟交流,二者密不可分,城出現(xiàn)后,市即在其中。在這個意義上講,忠縣也是巴渝古代文明最早的創(chuàng)造者之一。

  唐代以前關于忠縣古城的確鑿記載尚有待發(fā)現(xiàn),但唐代文獻中有關忠縣城的文字已經(jīng)比較多了。比如杜甫的詩:“小市常爭米,孤城早閉門。”既有城又有市。白居易的詩“山上巴子城,山下巴江水”“巴城四面春”“城東坡上栽”“黃梢新柳出城墻”“山城雖荒蕪,竹樹有嘉色”……等,無一不提到城。忠縣古城代有培修,明代忠州城墻全部重建。先是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知州王謙、守御千戶陶璋修筑之。接著是天啟六年(公元1626年),知州馬易從補修之。明代的城墻全是用方方正正的長條石砌成,堅固厚重,氣勢雄偉,歷經(jīng)數(shù)百年風雨,一直到上世紀四十年代還基本完好。先祖陳德甫先生總纂民國《忠縣志》時,對古城的記載是“忠縣城內面積約3平方里,其城垣東南與西南半壁,石壁陡峭,勢極險峻,高約十數(shù)丈或二三十丈不等。西北與東北半壁,以石壘之,高數(shù)丈或十數(shù)丈不等。周圍五里三分,合九百五十四丈。”城墻周長精確到丈,應該是可信的。

  明代筑城時,全城共開了五個城門,“上南曰聽清、下南曰懷賓、西南曰懷忠、西北曰修政、正東曰修文。”清代康熙年間在東北方向新開了一座城門,因城外有一個黃龍井,就將城門命名為黃龍門。道光年間又在西北方向新開了一座城門,因為城外有一個白鶴井,就將城門命名為白鶴門。咸豐10年忠州知州曹廷燮寓所失火,為了克火,將白鶴門改名金水門。民國29年(公元1940年),日寇轟炸忠縣,縣長蒲殿欽為了趨避空襲,在金水門下二十丈許新辟一門名太平門,東南隅新辟一門名永靖門。至此,忠縣城共有九座城門。

  忠縣是山城,城墻依山面江,南低北高,很多地段的城墻直接建在懸崖之上,極為壯觀。亦即《忠縣志》所說的“其城垣東南與西南半壁,石壁陡峭,勢極險峻。”在西墻上俯瞰城下的行人,只見頭頂,不見身軀,渺如螞蟻,所以白居易當年驚呼“高城直下視,蠢蠢見巴蠻。”

  我小時金水門、北門、東門,西門依然巍峨,黃龍門雖有毀損,但城門猶在。“周圍五里三分,合九百五十四丈。”的城墻還大致完好,除少數(shù)地段坍塌外,在城墻上斷續(xù)走完一圈是沒問題的。

  北門在老縣城最北端的山巔上,是通往梁平(古稱梁山)縣的大道起點。清末忠州富商吳履階捐資改建了忠縣直抵梁平界的長達百里的石板路,《忠縣志》載:“履階捐資改建大道,化險為夷。行人至今稱便,沿途碑記可考也。”這是忠縣九座城門中最有特色的城門,其奇特在于,城門共有兩道,但卻不在一個軸線上。從第一道城門到第二道城門,是一個九十度的直角,中間有一二十步石梯的落差。兩道門之間實際是一個小型的甕城。北門的墻體很厚,城門的石拱也就較深,給人黑洞洞的感覺。城門石材好像沒多大剝蝕,邊沿棱角尚存。城門兩旁是分別向東西方向延伸出去的城墻,順著山勢如同長龍般蜿蜒起伏,靠西一邊在當年的縣醫(yī)院背后(大約離現(xiàn)在的民康醫(yī)院不遠),山峰上突起一座烽火臺,仿佛八達嶺長城。烽火臺畔是一株高大挺拔聳入云霄的黃葛樹,極似小說《紅巖》的封面圖。如果說古城墻宛若長龍,這里就是高高昂起的龍頭。

  我的母校城關二小(現(xiàn)忠州二小)離北門很近,校園是古老的孔廟改建的。我1959年至1965年在二小讀書,那時孔廟的牌坊、泮池、大成殿、萬仞宮墻等都還基本完好。四柱三門的石牌坊上纏繞著蟒蛇般的古藤,最粗的比手臂還粗。有一條古藤橫掛在牌坊中間,孩子們可以在上面做單杠動作。泮池里假山荷花,碧水清澄,池上懸空架有一樓閣,四面雕花窗欞,全校各班都輪流在樓閣里上音樂課。荷花盛開的季節(jié),風琴聲在池上蕩漾,同學們的童聲一起歌唱,美妙之極。大成殿改成了禮堂,殿前是兩級臺地,中軸線上是一個銹跡斑駁銘文凹凸的大鐵鼎,也不知是哪個朝代的古物。1966年夏,為了響應破四舊的號召,全校師生在兩級臺地上集會,由身體壯碩的胡爾康老師揮動大鐵錘將大鐵鼎擊成粉碎。不過這時我已畢業(yè)離校,這些情節(jié)是聽別人說的。

  因為二小離北門很近,所以我讀小學時無數(shù)次去過北門。記得城外北門大隊有我兩個同學,男同學叫歐錫武,瘦臉尖下巴,女同學叫夏順蘭,圓臉短發(fā)。我還偶然轉到夏順蘭家去過,門前是一叢翠綠的斑竹,當時我很想砍一根做釣魚竿,沒好意思說。從13歲小學畢業(yè)后就沒再見過這些同學,也不知道后來他們怎樣了?現(xiàn)在就算見面也不認識了,時光已經(jīng)過去了五十多年。

  我的一個老祖宗——我們叫他幺祖祖,他是我爺爺?shù)挠H叔叔,叫陳月舫。俗語所謂“幺房出老輩子”,他這個親叔叔比我爺爺年齡還小幾歲,就住在北門外。我爺爺去看他這位叔叔,就喜歡牽著我的小手一道去。穿過北門幾分鐘就到了幺祖祖家,那是一個很清爽的小庭院,庭前一塊石壩,四周竹樹蔥蘢,后來我讀唐詩“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就會想起那個小院。院子旁邊的竹林里有一種甲殼蟲我們叫“竹牛”,黃得發(fā)亮,長著長長的堅硬的爪子。幺祖祖每次都要去竹林里為我捉兩個“竹牛”,用四寸長的細竹簽兩頭小心翼翼的順著穿進“竹牛”爪子,再在竹簽中部豎著綁一根小竹條,呈丁字形,握住小竹條,兩端的“竹牛”就會抖動半透明的翅膀發(fā)出嗡嗡的聲音。這是兒時最好的玩具,現(xiàn)在想起有點殘忍,“竹牛”失去家園,被穿在竹簽上抖動,沒多久就被折騰死了。這也是北門留給我的印象。

  北門內那時還有一個相對獨立的小集市,叫北門場。北門場逢集期還要趕場,很熱鬧的。其位置在二小以南。北門場有一塊山城里難得的小平壩,這塊小平壩在民國年間被辟為體育場,因此從那里到下南門的一條與長江垂直的下坡梯道就被命名為體育路。我家祖宅就在體育路上,現(xiàn)在還叫體育路。后來西山公園有了更大的體育場,北門體育場就荒廢了,60年代初改為忠縣氣象站。后來的后來,我就不清楚了。

  金水門也是完好的,沿著基督教堂旁邊的一條寬闊的石板路走去,就進入金水門高大的石拱。在金水門外靠下方,曾經(jīng)有一座長期保護起來的墳墓,墓頂橫刻“巴江流恨”四個隸書大字,碑文記述的是墓主一家被日寇轟炸慘死的經(jīng)過。最重要的是,碑文署名“陳毅”,有人認為是開國元帥陳毅,所以墳墓保護很好。但是后來證實此陳毅非彼陳毅,墳墓也就沒再保留。

  下南門是很有故事的,傳說中巴蔓子刎首留城就發(fā)生在那里。城墻下本來平整的石板路在那里忽然凸出一個小平臺,左右分別有三步石梯,忠縣民謠“上三步,下三步,中間有棵黃葛樹。”就是指的那里,小平臺就是為紀念巴蔓子而建的。這是全城最美麗的一段城墻,壁立的城墻上幾乎等距離地長著一排望不到盡頭的黃葛樹,最叫人稱奇的是這一排黃葛樹的根都是相連的,從第一棵到最后一棵,始終是一個根系,每一棵樹的根同時又橫生出去長成另一棵樹。這實在是大自然的奇觀。城墻上沒有一點泥土,黃葛樹的根全從城墻的石縫里深深地扎進去,看上去所有黃葛樹都如同緊緊地貼在城墻上一般。那些交錯纏繞粗大蒼勁的樹根從城墻上浮雕一般凸現(xiàn)出來,猶如群龍狂舞。 

  上下兩座南門都拆毀于上世紀五十年代后期。那時忠縣先后修建忠梁公路和忠墊公路,公路的零公里設在藥王廟前。從零公里到一公里,橫向通過老城主街道十字街(人民路),街道需要全部按公路標準重建,于是拆掉上下兩座南門,將拆下的條石用于鋪路,兩座城門就此消失。

三  

  現(xiàn)在忠縣唯一保存下來的古城門就只有東門了。數(shù)據(jù)顯示東門高3.3米、寬3.25米、厚2.63米,作為古城的最后遺存,仿佛標本一般無言聳立在那里,展示著厚重的滄桑之感,接受著過往行人的仰望。徘徊在城門下,思緒穿越千古,可以遙想當年的杜甫、白居易、陸游等歷史名人,都曾經(jīng)在這里留下足跡。

  杜甫漂泊到忠縣后寫下的第一首詩是《旅夜書懷》,他感嘆流落江湖居無定所,“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他本來是想來投靠正在忠州任太守的侄兒,在侄兒為他舉行的宴會上他賦詩“出守吾家侄,殊方此日歡。”有那么一點點歡樂。誰知侄兒卻沒有收留他,“空看過客淚,莫覓主人恩。”他只能寄居到東門外的龍興寺(今忠州中學所在地),于是就和東門有了關系。他詩中描述的“小市常爭米,孤城早閉門。”就是指的東門。那時東門外還有老虎出沒,我們可以想象杜甫滿面愁容從東門走過,去冷冷清清的龍興寺墻壁上題詩:“淹泊仍愁虎,深居賴獨園。”

  從東門走過的另外一個唐代大詩人是白居易。白居易為了到東坡種花種樹,“朝上東坡步,夕上東坡步。”早晚都得經(jīng)過這里。白居易雖然位居一州之長,卻像一個老農民,“每日領童仆,荷鋤仍決渠。刬土壅其本,引泉溉其枯。”他是每天帶領童仆親自扛著鋤頭上山勞作的。他在東澗種柳,“倚岸埋大干,臨流插小枝。”所有勞動都是親身參與。鮮花盛開的時候,他又每天到東坡去看花,“花枝蔭我頭,花蕊落我懷……唯此醉太守,盡日不能回。”他不知從東門經(jīng)過多少次,此外還寫有很多與東門有關的詩:“導騎與從吏,引我出東坰。”“瀟灑城東樓”《東城尋春》《東澗種柳》《登城東古臺》等大量詩篇,都與東門有關。所以當他離開忠縣時,還一再回望,“何處殷勤重回首,東坡桃李種新成。”

  陸游經(jīng)過東門時正下大雨,但無論如何他也要登上東坡,否則會終生遺憾。他寫道:“更恐他年有遺恨,曉來沖雨上東坡。”

  此外,蘇氏三父子、張問陶、何紹基等詩人,都在東門留下了足跡,雖然那時的東門并不是后來重建的東門。

  默默無言的東門,在我們看來,不過就是一個簡單的石拱。但你要知道,這個簡單的石拱,在你遠遠沒有出生的時代,就久久屹立在這里。他見證過幾百年的風風雨雨,見過幾個朝代的更替,見過你祖祖的祖祖當年經(jīng)過這里,見過一代又一代學子上學放學路過這里,見過無數(shù)忠縣人從嗷嗷待哺的嬰兒變成白頭翁最終告別人間的全過程。無數(shù)風流人物,來了又走了,無數(shù)風云巨變,發(fā)生了又消亡了,最后不留一點痕跡,只有東門還傲立在此。

  東門內是冷兵器時代制作弓箭的地方,名叫弓箭街。這條街起于東門,止于考棚。考棚就是科舉時代的試院,門前兩尊高大的雕刻精美的石獅左右對稱,威武雄壯,每三年一次的秀才考試就在這里。忠州直隸州所轄豐都、梁山、墊江三縣的考生以及寄考的石柱考生都到這里來應試,熱鬧非凡。“忠屬與考者萬余人,男女老幼來游者,約數(shù)十萬人,濟濟一城,頗極一時之盛……試院放大榜時,炮聲九響,鼓樂喧聒,……滿城爆竹聲震云霄……典禮尤為隆重。”考棚后來長期作為縣府辦公地。

  東門外是東坡路,有著名的77步蘇家梯子,通往郊外,沿途古跡甚多,白鹿洞、都司署、千總署、振宗禪寺、孔廟等,可惜隨著歲月的流逝,均已不復存在。白居易當年曾經(jīng)去過城東的古臺,留下詩篇:“迢迢東郊上,有土青崔嵬。不知何代物,疑是巴王臺……”陸游去那里尋找杜甫的遺跡,賦詩曰:“……扈蹕老臣身萬里,天寒來此聽江聲。”

  令人欣喜的是,忠縣部分舊城的風貌經(jīng)過精心保護復原,已經(jīng)以美麗的面目呈現(xiàn)于世人面前,包括蘇家梯子、弓箭街、老文化館、十字街等等。其中最大的亮點,就是東門重現(xiàn)輝煌。很長一段時間東門周圍都被一些雜亂破爛的建筑所掩蔽,如今已經(jīng)被徹底拆除,東門兩旁巍峨古老歷盡滄桑的明代城墻忽然一下亮了出來。東門內外都清理得亮亮堂堂,鋪上了整齊的青石板,古老的東門雄姿英發(fā),放射出耀眼的光芒,使人產生美好的穿越古今的遐想。我作為世居忠縣的一個古稀老人,為之額手稱慶。

 

  作者簡介:陳仁德,網(wǎng)名虞廷。1952年生,重慶市忠縣人,畢業(yè)于四川大學,歷任《三峽都市報》《重慶商報》《重慶青年報》等媒體記者編輯主編,出版《陳仁德詩詞鈔》《云氣軒吟稿》《陳仁德詩詞三百首》《陳仁德七律三百首》《新版聲律啟蒙》等著作十多種。


【編輯:馬佳欣】